JSBridge的原理

关于 JSBridge,绝大多数同学最早遇到的是微信的 WeiXinJSBridge(现在被封装成 JSSDK),各种 Web 页面可以通过 Bridge 调用微信提供的一些原生功能,为用户提供相关的功能。其实,JSBridge 很早就出现在软件开发中,在一些桌面软件中很早就运用了这样的形式,多用在通知、产品详情、广告等模块中,然后这些模块中,使用的是 Web UI,而相关按钮点击后,调用的是 Native 功能。现在移动端盛行,不管是 Hybrid 应用,还是 React-Native 都离不开 JSBridge,当然也包括在国内举足轻重的微信小程序。那么,JSBridge 到底是什么?它的出现是为了什么?它究竟是怎么实现的?在这篇文章中,会在移动混合开发的范畴内,将给大家带来 JSBridge 的深入剖析。

当然,这段代码片段只是一个示例,主要用于剖析 JSBridge 的原理和流程,里面存在诸多省略和不完善的代码逻辑,读者们可以自行完善。

1 前言

有些童鞋听到 JSBridge 这个名词,就是觉得非常高上大,有了它 Web 和 Native 可以进行交互,就像『进化药水』,让 Web 摇身一变,成为移动战场的『上将一名』。其实并非如此,JSBridge 其实真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,更多的是一种形式、一种思想。

2 JSBridge 的起源

为什么是 JSBridge ?而不是 PythonBridge 或是 RubyBridge ?

当然不是因为 JavaScript 语言高人一等(虽然斯坦福大学已经把算法导论的语言从 Java 改成 JavaScript,小得意一下,嘻嘻),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 JavaScript 主要载体 Web 是当前世界上的 最易编写最易维护最易部署 的 UI 构建方式。工程师可以用很简单的 HTML 标签和 CSS 样式快速的构建出一个页面,并且在服务端部署后,用户不需要主动更新,就能看到最新的 UI 展现。

因此,开发维护成本更新成本 较低的 Web 技术成为混合开发中几乎不二的选择,而作为 Web 技术逻辑核心的 JavaScript 也理所应当肩负起与其他技术『桥接』的职责,并且作为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任何一个移动操作系统中都包含可运行 JavaScript 的容器,例如 WebView 和 JSCore。所以,运行 JavaScript 不用像运行其他语言时,要额外添加运行环境。因此,基于上面种种原因,JSBridge 应运而生。

PhoneGap(Codova 的前身)作为 Hybrid 鼻祖框架,应该是最先被开发者广泛认知的 JSBridge 的应用场景;而对于 JSBridge 的应用在国内真正兴盛起来,则是因为杀手级应用微信的出现,主要用途是在网页中通过 JSBridge 设置分享内容。

移动端混合开发中的 JSBridge,主要被应用在两种形式的技术方案上:

基于 Web 的 Hybrid 解决方案:例如微信浏览器、各公司的 Hybrid 方案

非基于 Web UI 但业务逻辑基于 JavaScript 的解决方案:例如 React-Native

【注】:微信小程序基于 Web UI,但是为了追求运行效率,对 UI 展现逻辑和业务逻辑的 JavaScript 进行了隔离。因此小程序的技术方案介于上面描述的两种方式之间。

3 JSBridge 的用途

JSBridge 简单来讲,主要是 给 JavaScript 提供调用 Native 功能的接口,让混合开发中的『前端部分』可以方便地使用地址位置、摄像头甚至支付等 Native 功能。

既然是『简单来讲』,那么 JSBridge 的用途肯定不只『调用 Native 功能』这么简单宽泛。实际上,JSBridge 就像其名称中的『Bridge』的意义一样,是 Native 和非 Native 之间的桥梁,它的核心是 构建 Native 和非 Native 间消息通信的通道,而且是 双向通信的通道

所谓 双向通信的通道:

  • JS 向 Native 发送消息 : 调用相关功能、通知 Native 当前 JS 的相关状态等。
  • Native 向 JS 发送消息 : 回溯调用结果、消息推送、通知 JS 当前 Native 的状态等。

这里有些同学有疑问了:消息都是单向的,那么调用 Native 功能时 Callback 怎么实现的?
对于这个问题,在下一节里会给出解释。

4 JSBridge 的实现原理

JavaScript 是运行在一个单独的 JS Context 中(例如,WebView 的 Webkit 引擎、JSCore)。由于这些 Context 与原生运行环境的天然隔离,我们可以将这种情况与 RPC(Remote Procedure Call,远程过程调用)通信进行类比,将 Native 与 JavaScript 的每次互相调用看做一次 RPC 调用。

在 JSBridge 的设计中,可以把前端看做 RPC 的客户端,把 Native 端看做 RPC 的服务器端,从而 JSBridge 要实现的主要逻辑就出现了:通信调用(Native 与 JS 通信)句柄解析调用。(如果你是个前端,而且并不熟悉 RPC 的话,你也可以把这个流程类比成 JSONP 的流程)

通过以上的分析,可以清楚地知晓 JSBridge 主要的功能和职责,接下来就以 Hybrid 方案 为案例从这几点来剖析 JSBridge 的实现原理。

4.1 JSBridge 的通信原理

Hybrid 方案是基于 WebView 的,JavaScript 执行在 WebView 的 Webkit 引擎中。因此,Hybrid 方案中 JSBridge 的通信原理会具有一些 Web 特性。

4.1.1 JavaScript 调用 Native

JavaScript 调用 Native 的方式,主要有两种:注入 API 拦截 URL SCHEME

4.1.1.1 注入API

注入 API 方式的主要原理是,通过 WebView 提供的接口,向 JavaScript 的 Context(window)中注入对象或者方法,让 JavaScript 调用时,直接执行相应的 Native 代码逻辑,达到 JavaScript 调用 Native 的目的。

对于 iOS 的 UIWebView,实例如下:

JSContext *context = [uiWebView valueForKeyPath:@"documentView.webView.mainFrame.javaScriptContext"];

context[@"postBridgeMessage"] = ^(NSArray<NSArray *> *calls) {
    // Native 逻辑
};

前端调用方式:

window.postBridgeMessage(message);

对于 iOS 的 WKWebView 可以用以下方式:

@interface WKWebVIewVC ()<WKScriptMessageHandler>

@implementation WKWebVIewVC

- (void)viewDidLoad {
    [super viewDidLoad];

    WKWebViewConfiguration* configuration = [[WKWebViewConfiguration alloc] init];
    configuration.userContentController = [[WKUserContentController alloc] init];
    WKUserContentController *userCC = configuration.userContentController;
    // 注入对象,前端调用其方法时,Native 可以捕获到
    [userCC addScriptMessageHandler:self name:@"nativeBridge"];

    WKWebView wkWebView = [[WKWebView alloc] initWithFrame:self.view.frame configuration:configuration];

    // TODO 显示 WebView
}

- (void)userContentController:(WKUserContentController *)userContentController didReceiveScriptMessage:(WKScriptMessage *)message {
    if ([message.name isEqualToString:@"nativeBridge"]) {
        NSLog(@"前端传递的数据 %@: ",message.body);
        // Native 逻辑
    }
}

前端调用方式:

window.webkit.messageHandlers.nativeBridge.postMessage(message);

对于 Android 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:

publicclassJavaScriptInterfaceDemoActivityextendsActivity{
private WebView Wv;

    @Override
    publicvoidonCreate(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){
        super.onCreate(savedInstanceState);

        Wv = (WebView)findViewById(R.id.webView);     
        final JavaScriptInterface myJavaScriptInterface = new JavaScriptInterface(this);         

        Wv.getSettings().setJavaScriptEnabled(true);
        Wv.addJavascriptInterface(myJavaScriptInterface, "nativeBridge");

        // TODO 显示 WebView

    }

    publicclassJavaScriptInterface{
         Context mContext;

         JavaScriptInterface(Context c) {
             mContext = c;
         }

         publicvoidpostMessage(String webMessage){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// Native 逻辑
         }
     }
}

前端调用方式:

window.nativeBridge.postMessage(message);

在 4.2 之前,Android 注入 JavaScript 对象的接口是 addJavascriptInterface,但是这个接口有漏洞,可以被不法分子利用,危害用户的安全,因此在 4.2 中引入新的接口 @JavascriptInterface(上面代码中使用的)来替代这个接口,解决安全问题。所以 Android 注入对对象的方式是 有兼容性问题的。(4.2 之前很多方案都采用拦截 prompt 的方式来实现,因为篇幅有限,这里就不展开了。)

4.1.1.2 拦截 URL SCHEME

先解释一下 URL SCHEME:URL SCHEME是一种类似于url的链接,是为了方便app直接互相调用设计的,形式和普通的 url 近似,主要区别是 protocol 和 host 一般是自定义的,例如: qunarhy://hy/url?url=ymfe.tech,protocol 是 qunarhy,host 则是 hy。

拦截 URL SCHEME 的主要流程是:Web 端通过某种方式(例如 iframe.src)发送 URL Scheme 请求,之后 Native 拦截到请求并根据 URL SCHEME(包括所带的参数)进行相关操作。

在时间过程中,这种方式有一定的 缺陷

  • 使用 iframe.src 发送 URL SCHEME 会有 url 长度的隐患。
  • 创建请求,需要一定的耗时,比注入 API 的方式调用同样的功能,耗时会较长。

但是之前为什么很多方案使用这种方式呢?因为它 支持 iOS6。而现在的大环境下,iOS6 占比很小,基本上可以忽略,所以并不推荐为了 iOS6 使用这种 并不优雅 的方式。

【注】:有些方案为了规避 url 长度隐患的缺陷,在 iOS 上采用了使用 Ajax 发送同域请求的方式,并将参数放到 head 或 body 里。这样,虽然规避了 url 长度的隐患,但是 WKWebView 并不支持这样的方式。

【注2】:为什么选择 iframe.src 不选择 locaiton.href ?因为如果通过 location.href 连续调用 Native,很容易丢失一些调用。

4.1.2 Native 调用 JavaScript

相比于 JavaScript 调用 Native, Native 调用 JavaScript 较为简单,毕竟不管是 iOS 的 UIWebView 还是 WKWebView,还是 Android 的 WebView 组件,都以子组件的形式存在于 View/Activity 中,直接调用相应的 API 即可。

Native 调用 JavaScript,其实就是执行拼接 JavaScript 字符串,从外部调用 JavaScript 中的方法,因此 JavaScript 的方法必须在全局的 window 上。(闭包里的方法,JavaScript 自己都调用不了,更不用想让 Native 去调用了)

对于 iOS 的 UIWebView,示例如下:

result = [uiWebview stringByEvaluatingJavaScriptFromString:javaScriptString];

对于 iOS 的 WKWebView,示例如下:

[wkWebView evaluateJavaScript:javaScriptString completionHandler:completionHandler];

对于 Android,在 Kitkat(4.4)之前并没有提供 iOS 类似的调用方式,只能用 loadUrl 一段 JavaScript 代码,来实现:

webView.loadUrl("javascript:" + javaScriptString);

而 Kitkat 之后的版本,也可以用 evaluateJavascript 方法实现:

webView.evaluateJavascript(javaScriptString, new ValueCallback<String>() {
    @Override
    publicvoidonReceiveValue(String value){

    }
});

【注】:使用 loadUrl 的方式,并不能获取 JavaScript 执行后的结果。

4.1.3 通信原理小总结

通信原理是 JSBridge 实现的核心,实现方式可以各种各样,但是万变不离其宗。这里,笔者推荐的实现方式如下:

  • JavaScript 调用 Native 推荐使用 注入 API 的方式(iOS6 忽略,Android 4.2以下使用 WebViewClient 的 onJsPrompt 方式)。

  • Native 调用 JavaScript 则直接执行拼接好的 JavaScript 代码即可。

对于其他方式,诸如 React Native、微信小程序 的通信方式都与上描述的近似,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。

以 React Native 的 iOS 端举例:JavaScript 运行在 JSCore 中,实际上可以与上面的方式一样,利用注入 API 来实现 JavaScript 调用 Native 功能。不过 React Native 并没有设计成 JavaScript 直接调用 Object-C,而是 为了与 Native 开发里事件响应机制一致,设计成 需要在 Object-C 去调 JavaScript 时才通过返回值触发调用。原理基本一样,只是实现方式不同。

当然不仅仅 iOS 和 Android,其他手机操作系统也用相应的 API,例如 WMP(Win 10)下可以用 window.external.notify 和 WebView.InvokeScript/InvokeScriptAsync 进行双向通信。其他系统也类似。

4.2 JSBridge 接口实现

从上面的剖析中,可以得知,JSBridge 的接口主要功能有两个:调用 Native(给 Native 发消息)接被 Native 调用(接收 Native 消息)。因此,JSBridge 可以设计如下:

window.JSBridge = {
    // 调用 Native
    invoke: function(msg) {
        // 判断环境,获取不同的 nativeBridge
        nativeBridge.postMessage(msg);
    },
    receiveMessage: function(msg) {
        // 处理 msg
    }
};

在上面的文章中,提到过 RPC 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 句柄解析调用 ,这点在 JSBridge 中体现为 句柄与功能对应关系。同时,我们将句柄抽象为 桥名(BridgeName),最终演化为 一个 BridgeName 对应一个 Native 功能或者一类 Native 消息。 基于此点,JSBridge 的实现可以优化为如下:

window.JSBridge = {
    // 调用 Native
    invoke: function(bridgeName, data) {
        // 判断环境,获取不同的 nativeBridge
        nativeBridge.postMessage({
            bridgeName: bridgeName,
            data: data || {}
        });
    },
    receiveMessage: function(msg) {
        var bridgeName = msg.bridgeName,
            data = msg.data || {};
        // 具体逻辑
    }
};

JSBridge 大概的雏形出现了。现在终于可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:消息都是单向的,那么调用 Native 功能时 Callback 怎么实现的?

对于 JSBridge 的 Callback ,其实就是 RPC 框架的回调机制。当然也可以用更简单的 JSONP 机制解释:

当发送 JSONP 请求时,url 参数里会有 callback 参数,其值是 当前页面唯一 的,而同时以此参数值为 key 将回调函数存到 window 上,随后,服务器返回 script 中,也会以此参数值作为句柄,调用相应的回调函数。

由此可见,callback 参数这个 唯一标识 是这个回调逻辑的关键。这样,我们可以参照这个逻辑来实现 JSBridge:用一个自增的唯一 id,来标识并存储回调函数,并把此 id 以参数形式传递给 Native,而 Native 也以此 id 作为回溯的标识。这样,即可实现 Callback 回调逻辑。

(function () {
    var id = 0,
        callbacks = {};

    window.JSBridge = {
        // 调用 Native
        invoke: function(bridgeName, callback, data) {
            // 判断环境,获取不同的 nativeBridge
            var thisId = id ++; // 获取唯一 id
            callbacks[thisId] = callback; // 存储 Callback
            nativeBridge.postMessage({
                bridgeName: bridgeName,
                data: data || {},
                callbackId: thisId // 传到 Native 端
            });
        },
        receiveMessage: function(msg) {
            var bridgeName = msg.bridgeName,
                data = msg.data || {},
                callbackId = msg.callbackId; // Native 将 callbackId 原封不动传回
            // 具体逻辑
            // bridgeName 和 callbackId 不会同时存在
            if (callbackId) {
                if (callbacks[callbackId]) { // 找到相应句柄
                    callbacks[callbackId](msg.data); // 执行调用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 elseif (bridgeName) {
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};
})();

最后用同样的方式加上 Native 调用的回调逻辑,同时对代码进行一些优化,就大概实现了一个功能比较完整的 JSBridge。其代码如下:

(function () {
    var id = 0,
        callbacks = {},
        registerFuncs = {};

    window.JSBridge = {
        // 调用 Native
        invoke: function(bridgeName, callback, data) {
            // 判断环境,获取不同的 nativeBridge
            var thisId = id ++; // 获取唯一 id
            callbacks[thisId] = callback; // 存储 Callback
            nativeBridge.postMessage({
                bridgeName: bridgeName,
                data: data || {},
                callbackId: thisId // 传到 Native 端
            });
        },
        receiveMessage: function(msg) {
            var bridgeName = msg.bridgeName,
                data = msg.data || {},
                callbackId = msg.callbackId, // Native 将 callbackId 原封不动传回
                responstId = msg.responstId;
            // 具体逻辑
            // bridgeName 和 callbackId 不会同时存在
            if (callbackId) {
                if (callbacks[callbackId]) { // 找到相应句柄
                    callbacks[callbackId](msg.data); // 执行调用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 elseif (bridgeName) {
                if (registerFuncs[bridgeName]) { // 通过 bridgeName 找到句柄
                    var ret = {}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lag = false;
                    registerFuncs[bridgeName].forEach(function(callback) =>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allback(data, function(r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lag = true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t = Object.assign(ret, r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);
                    });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flag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ativeBridge.postMessage({ // 回调 Native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sponstId: responstId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t: re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);
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
        },
        register: function(bridgeName, callback) {
            if (!registerFuncs[bridgeName])  {
                registerFuncs[bridgeName] = []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registerFuncs[bridgeName].push(callback); // 存储回调
        }
    };
})();

当然,这段代码片段只是一个示例,主要用于剖析 JSBridge 的原理和流程,里面存在诸多省略和不完善的代码逻辑,读者们可以自行完善。

【注】:这一节主要讲的是,JavaScript 端的 JSBridge 的实现,对于 Native 端涉及的并不多。在 Native 端配合实现 JSBridge 的 JavaScript 调用 Native 逻辑也很简单,主要的代码逻辑是:接收到 JavaScript 消息 => 解析参数,拿到 bridgeName、data 和 callbackId => 根据 bridgeName 找到功能方法,以 data 为参数执行 => 执行返回值和 callbackId 一起回传前端。 Native 调用 JavaScript 也同样简单,直接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 ResponseId,并存储句柄,然后和 data 一起发送给前端即可。

5 JSBridge 如何引用

对于 JSBridge 的引用,常用有两种方式,各有利弊。

5.1 由 Native 端进行注入

注入方式和 Native 调用 JavaScript 类似,直接执行桥的全部代码。

它的优点在于:桥的版本很容易与 Native 保持一致,Native 端不用对不同版本的 JSBridge 进行兼容;与此同时,它的缺点是:注入时机不确定,需要实现注入失败后重试的机制,保证注入的成功率,同时 JavaScript 端在调用接口时,需要优先判断 JSBridge 是否已经注入成功。

5.2 由 JavaScript 端引用

直接与 JavaScript 一起执行。

与由 Native 端注入正好相反,它的优点在于:JavaScript 端可以确定 JSBridge 的存在,直接调用即可;缺点是:如果桥的实现方式有更改,JSBridge 需要兼容多版本的 Native Bridge 或者 Native Bridge 兼容多版本的 JSBridge。

如何调用三种唤端媒介

无论是 URL Scheme 还是 Intent 或者 Universal Link ,他们都算是 URL ,只是 URL Scheme 和 Intent 算是特殊的 URL。所以我们可以拿使用 URL 的方法来使用它们。

iframe

1
<iframe src="sinaweibo://qrcode">

在只有 URL Scheme 的日子里,iframe 是使用最多的了。因为在未安装 app 的情况下,不会去跳转错误页面。但是 iframe 在各个系统以及各个应用中的兼容问题还是挺多的,不能全部使用 URL Scheme。

a 标签

1
<a href="intent://scan/#Intent;scheme=zxing;package=com.google.zxing.client.android;end"">扫一扫</a>

对于动态生成的 a 标签,使用 dispatch 来模拟触发点击事件,发现很多种 event 传递过去都无效;使用 click() 来模拟触发,部分场景下存在这样的情况,第一次点击过后,回到原先页面,再次点击,点击位置和页面所识别位置有不小的偏移,所以 Intent 协议从 a 标签换成了 window.location。

window.location

URL Scheme 在 ios 9+ 上诸如 safari、UC、QQ浏览器中, iframe 均无法成功唤起 APP,只能通过 window.location 才能成功唤端。
当然,如果我们的 app 支持 Universal Link,ios 9+ 就用不到 URL Scheme 了。而 Universal Link 在使用过程中,我发现在 qq 中,无论是 iframe 导航 还是 a 标签打开 又或者 window.location 都无法成功唤端,一开始我以为是 qq 和微信一样禁止了 Universal Link 唤端的功能,其实不然,百般试验下,通过 top.location 唤端成功了。

判断唤端是否成功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const initialTime = new Date();
let counter = 0;
let waitTime = 0;

const checkOpen = setInterval(() => {
count++;
waitTime = new Date() - initialTime;

if (waitTime > 2500) {
clearInterval(checkOpen);
cb();
}

if (counter < 100) return;

clearInterval(checkOpen);

const hide = document.hidden || document.webkitHidden;

if (!hide) {
cb(); // 唤端失败的回调函数
}
}, 20);

APP 如果被唤起的话,页面就会进入后台运行,setInterval 在 ios 中不会停止运行,在 android 中停止运行。
每 20ms 执行一次,执行 100次 在页面中实际耗费与 2000 ms 不会相差多少。
我们的判断条件比预期时间多设置了 500ms,所以如果安卓中 setInterval 内的函数执行 100 次以内所费时间超过 2500ms,则说明 APP 唤起成功,反之则代表失败。
我们通过 document.hidden 和 document.webkitHidden 属性来判断 APP 在 ios 中是否被正常唤起,2000ms 内,页面转入后台运行,document.hidden 会返回 true,代表唤端成功,反之则代表失败。

判断是否安装app并打开,否则跳转下载的方法

应用场景

App产品在运营推广上有一个需求,就是要求可以让用户在访问我们的推广网页时,就可以判断出这个用户手机上是否安装了我们的App,如果安装了则可以直接在网页上打开,否则就引导用户前往下载。从而形成一个推广上的闭环。

解决办法

而对于点击链接后,能否直接打开,可以通过下面的代码来实现。前提条件:你得知道你的APP对应的打开协议,如贴吧APP,协议为:com.baidu.tieba:// ,微信的:weixin:// ,等等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<!-- a标签点击打开的动作,在click事件中注册 -->
<a href="javascript:;" id="openApp">贴吧客户端</a>
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openApp').onclick = function(e){
// 通过iframe的方式试图打开APP,如果能正常打开,会直接切换到APP,并自动阻止js其他行为

var ifr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iframe');
ifr.src = 'com.baidu.tieba://';//打开app的协议,有app同事提供
ifr.style.display = 'none';
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ifr);
window.setTimeout(function(){
document.body.removeChild(ifr);
       window.location.href = "https://itunes.apple.com/cn/app/id477927812";//打开app下载地址,有app同事提供
},2000)
};
</script>

此方法有些浏览器不兼容iframe,可以window.location的方法解决

1
2
3
4
5
6
7
8
9
<a href="javascript:;" id="openApp">贴吧客户端</a>
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openApp').onclick = function(e){
window.location.href = "com.baidu.tieba://";
window.setTimeout(function(){
window.location.href = "https://itunes.apple.com/cn/app/id477927812";//打开app下载地址,有app同事提供
},2000)
};
</script>

js判断本地是否安装app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>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openApp').onclick = function(e){
if(navigator.userAgent.match(/(iPhone|iPod|iPad);?/i)) {
var loadDateTime = new Date();
window.setTimeout(function() {
var timeOutDateTime = new Date();
if(timeOutDateTime - loadDateTime < 5000) {
window.location = "https://itunes.apple.com/cn/app/id477927812";
} else {
window.close();
}
},
25);
window.location = "weixin:// ";
} else if(navigator.userAgent.match(/android/i)) {
var state = null;
try {
state = window.open("weixin://");
} catch(e) {}
if(state) {
window.close();
} else {
window.location = "http://dldir1.qq.com/weixin/android/weixin656android1020.apk";
}
}
}
</script>

如果本地安装了app那么直接打开,否则苹果要跳转到app-store,安卓则要跳到对应的市场

解决方案 一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//html代码中 的 a 标签,以微信为例,默认的是调用weixin scheme,去打开本机的微信,如果没有则跳转到相应连接
    <a href="weixin://" class="btn-download">立即打开</a>
  
    // 为btn-download 绑定事件,如果在500ms内,没有解析到协议,那么就会跳转到下载链接
     var appstore, ua = navigator.userAgent;
if(ua.match(/Android/i)){
appstore = 'market://search?q=com.singtel.travelbuddy.android';
}
if(ua.match(/iphone|ipod|ipad/)){
appstore = "https://itunes.apple.com/cn/app/wei-xin/id414478124?mt=8&ign-mpt=uo%3D4";
}
function applink(fail){
return function(){
var clickedAt = +new Date;
// During tests on 3g/3gs this timeout fires immediately if less than 500ms.
setTimeout(function(){
// To avoid failing on return to MobileSafari, ensure freshness!
if (+new Date - clickedAt < 2000){
window.location = fail;
}
}, 500);
};
}
$('.icon-download, .btn-download')[0].onclick = applink(appstore);

解决方案二

通过在页面中生成一个隐藏的iframe,iframe的src指向 app 协议,例如 weixin scheme,并监听onerror事件,意思是如果无法解析协议,就会触发onerror事件,但是我尝试了一下,未果。代码如下,可参考一下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// 页面中有div#iframe-box 用来插入生成的iframe,还是以微信为例
     var ifm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iframe'), isInstalled;
ifm.style.display = 'none';
ifm.src = 'wixin://';
ifm.onload = function(e){
var e = e || window.event;
e.preventDefault();
}
ifm.onerror = function(){
//isInstalled = false;
alert(1);
}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iframe-box').appendChild(ifm);

    // 但这时的问题是,iframe的src成功解析到了协议,则会直接跳转,但是解析不到的话,也不会触发error事件,这个还要继续研究
    // 可以把上面的代码,放到函数中,然后作为某个按钮的响应函数。

解决方案三

对于ios手机,会有如下写法

1
<meta name="apple-itunes-app" content="app-id=414478124" />

将上面代码放到head中,根据name也会知道意思,app-id是微信的app-id,用ios手机看会看到提示,andriod比可以,结果自行实验。(ios就是强大)

H5唤起客户端通用机方案

H5唤起客户端

6 总结

这篇文章主要剖析的 JSBridge 的实现及应用,包括 JavaScript 与 Native 间的通信原理JSBridge 的 JavaScript 端实现 以及 引用方式,并给出了一些示例代码,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帮助。

JSBridge实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