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有趣的问题:
在 JavaScript 中, (a ==1 && a== 2 && a==3)
是否有可能为 true
?
这是一道我被某科技公司问到的面试题。发生在两周之前,我仍然在努力寻找答案。
我知道我们从来不会在日常工作中写出这样的代码,但我对问题的答案仍然十分很好奇。
解法一:
利用松散相等运算符 ==
的工作原理,你可以简单地创建一个带有自定义toString
( 或者 valueOf
)函数的对象,在每一次使用它时候改变它所的返回值,使其满足所有三个条件。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const a = {
i: 1,
toString: function () {
return a.i++;
}
}
if(a == 1 && a == 2 && a == 3) {
console.log('Hello World!');
}
// Hello World!
之所以会得到如此结果,是由于表达式中使用了松散相等的运算符
==
。使用松散相等时,如果其中一个操作数与另一个类型不同,则 JS 引擎将尝试将一个操作转换为另一个类型。在左边对象、右边的数字的情况下,它会尝试将对象转换为一个数,首先通过调用valueOf
如果是可调用的。否则,它会调用toString
方法。我使用toString
仅仅是因为它是我的第一反应,valueOf
会更合理。如果我不从toString
返回一个字符串(而是返回数字),JS 引擎会尝试将字符串转换为一个数字,虽然有一个稍长的路径,但它仍然会给我们同样的结果。
解法二:
我不可否认——其他答案无疑是正确的,但你真的不能过错下面的代码:1
2
3
4
5
6
7
8
9
10
11var aᅠ = 1;
var a = 2;
var ᅠa = 3;
if(aᅠ==1 && a== 2 &&ᅠa==3) {
console.log("Why hello there!")
}
请注意if
语句中的奇怪间距。它是半宽度韩文=,=。这是一个 Unicode 空格字符,但是 ECMAScript 不将其解释为一个空格 —— 这意味着它是一个有效的标识符。因此有三个完全不同的变量,一个是a
后加半宽度韩文,一个是a
, 一个是a
前加半宽度韩文。。。
用下划线 _
替代半宽度韩文,增加可读性,相同的代码看起来像这样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var a_ = 1;
var a = 2;
var _a = 3;
if(a_==1 && a== 2 &&_a==3) {
console.log("Why hello there!")
}
解法三:
这是完全可能的!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var val = 0;
Object.defineProperty(window, 'a', {
get: function() {
return ++val;
}
});
if (a == 1 && a == 2 && a == 3) {
console.log('yay');
}
使用一个
get
,让a
的返回值为三个不同的值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真正的代码中使用。。。
四种答案
1 | var a = { |
类型转换时的劫持
首先我们要知道,在 JS 中类型转换只有三种情况,分别是:
- 转换为布尔值
- 转换为数字
- 转换为字符串
转换为原始类型
对象在转换类型的时候,会执行原生方法ToPrimitive。
其算法如下:
- 如果已经是 原始类型,则返回当前值;
- 如果需要转 字符串 则先调用
toSting
方法,如果此时是 原始类型 则直接返回,否则再调用valueOf
方法并返回结果; - 如果不是 字符串,则先调用
valueOf
方法,如果此时是 原始类型 则直接返回,否则再调用toString
方法并返回结果; - 如果都没有 原始类型 返回,则抛出 TypeError类型错误。
当然,我们可以通过重写Symbol.toPrimitive
来制定转换规则,此方法在转原始类型时调用优先级最高。
所以以此定义我们可以有以下四种答案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var a = {
arr: [3, 2, 1],
valueOf () {
console.group('valueOf')
console.log(this.arr)
console.groupEnd('valueOf')
returnthis.arr.pop()
}
}
if (a == 1 && a == 2 && a == 3) {
console.log('biu')
}
var b = {
arr: [3, 2, 1],
toString () {
console.group('toString')
console.log(this.arr)
console.groupEnd('toString')
returnthis.arr.pop()
}
}
if (b == 1 && b == 2 && b == 3) {
console.log('biu')
}
var c = {
arr: [3, 2, 1],
[Symbol.toPrimitive] () {
console.group('Symbol.toPrimitive')
console.log(this.arr)
console.groupEnd('Symbol.toPrimitive')
returnthis.arr.pop()
}
}
if (c == 1 && c == 2 && c == 3) {
console.log('biu')
}
var d = [1, 2, 3]
d.join = d.shift
if (d == 1 && d == 2 && d == 3) {
console.log('biu')
}
事实上,这四种可以算是同一种。关于最后一种,我们可以来看看ECMA中的 Array.prototype.toString ( )
定义:
- 定义
array
为ToObject(this value)
(原生方法,将当前数组转换成对象); - 定义
func
为Get(array, 'join')
(原生方法,在这一步调用join
方法); - 如果
IsCallble(func)
(原生方法,判断是否有内部可调用的函数)为false
,则 设置func
原生函数%ObjProto_toString%
(原生函数,toString
的具体实现); - 返回
Call(func, array)
。
2. 对 getter
的劫持
所谓的 getter
就是对象属性在进行查询时会被调用的方法 get
,利用此函数也可以实现题目功能。
代码如下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window.val = 0Object.defineProperty(window, 'd', {
get () {
return ++this.val
}
})
if (d == 1 && d == 2 && d == 3) {
console.log('biu')
}
const e = newProxy({}, {
val: 1,
get () {
return() =>this.val++;
}
});
if (e == 1 && e == 2 && e == 3) {
console.log('biu')
}
3. 正则表达式
JS
中的 RegExp.prototype.exec()
作用是在一个指定字符串中执行一个搜索匹配,返回一个结果数组或 null。
当正则表达式使用 “g
“ 标志时,可以多次执行 exec
方法来查找同一个字符串中的成功匹配。当你这样做时,查找将从正则表达式的 lastIndex
属性指定的位置开始。(test()
也会更新 lastIndex
属性)。
lastIndex
是正则表达式的一个可读可写的整型属性,用来指定下一次匹配的起始索引。只有正则表达式使用了表示全局检索的 “g
“ 标志时,该属性才会起作用。
只有正则表达式使用了表示全局检索的 “g
“ 标志时,该属性才会起作用。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有方案如下:
var f = {
reg: /\d/g,
valueOf () {
returnthis.reg.exec(123)[0]
}
}
if (f == 1 && f == 2 && f == 3) {
console.log('biu')
}